从支付便利到App便利,与人方便也是与己方便

阅读: 79 发表于 2024-05-07 17:14

 

  “只能扫码点餐,必须要有个手机号码”,五一假期。各地都有不少外国游客来华旅游,据上海市政府参事顾晓敏进行的一项境外人士境内使用App便利度调研显示,不少外国游客在一路点赞中国美景美食的同时,也在“吐槽”无处不在的App给其出游带来的不便。

  “App在国内各个消费场景大行其道的同时,却也成了外国朋友畅游中国的‘拦路虎’”,有外国游客注册了支付宝账号,但因为没有国内的手机号码,叫个车都成问题;各种消费场景“好像哪里都离不开扫码这个动作”,哪怕服务员就站在面前,不能扫码就没法完成消费;许多景点、博物馆和文体活动都要通过App预约,或用移动支付软件扫码支付,要求境外人士必须安装这些支付工具并绑定外卡,“又回到了必须采用移动支付的老路,与前期推进的多元化支付相矛盾”……

  外国游客对于国内消费场景的日益数字化和智能化,确实有这样那样的不适应。这一方面有人地生疏、消费场景内外有别的原因,但同时也有文旅服务缺乏优化动力的因素。也正因为如此,2024年全国“两会”,不光是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提升外籍人员来华工作、学习、旅游便利度”,代表委员对此也有非常多的意见建议跟进。3月1日,在国新办举行的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央行负责人还表示,将指导支付机构推出一系列便利措施,包括提高支付宝、微信绑定境外银行卡效率、简化身份验证、提高单笔交易限额至5000美元等等。

  外国游客的国内文旅消费顺畅度已经在优化,但从游客一方的使用体验来看,可能一些技术掣肘依然存在,缺乏连贯性的技术打通。当然,在纯技术层面并不存在无法突破的难题,比如为外国游客增加必要的身份验证选项、便利注册认证程序之类。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在外国游客那里可能更突出的特定消费需求,比如“不使用移动支付、点餐、预约”方式,事实上从来都不是只有外国游客才有,多元化的文旅消费市场以及公共服务场景中,不同类型消费者遭遇的技术性不便长期存在。包括老年人在数字化场景中的某种“技术失能”,以及部分消费者可能同样基于隐私保护考虑而对传统消费支付方式的“执拗”。

  不管是哪一种消费者,也不管文旅服务行业、社会公共服务领域进化迭代到了多么先进的程度,最基础的服务品类、方式依然有存在的必要,这本身就是法律赋予消费者的选择权。

  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这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文保障的法定权利,而这种对服务方式的选择权,也应当包括对点餐方式、支付方式等细节内容的选择。现在的问题是,当国家法定货币都遭遇使用场景限制的情况下,消费者只要不进行成本较高的个人投诉维权,就只能依赖文旅服务、公共服务的场景进行自主优化,市场监管部门对于市场主体排斥和限制消费者使用传统消费途径的行为,本应有更积极的前期“清障”和执法。

  文旅环境的高质量优化,当然有各种大开大合的政策利好,但同时也必须重视多元化消费需求下的机制细化,以及在此背景中反映出的对消费者权益的切实尊重。App不便利,就应当快速理顺和打通流程,让App对所有人都便利起来。与此同时,也要充分尊重那部分无法使用和不愿意使用数字化服务方式的消费者,让人有得选,且不因选择差异而降低服务的品质。

热点推荐

最新发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