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34 发表于 2024-10-11 01:20
央视网消息:高凤林,欧博abg男,1962年3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特种熔融焊接工,高级技师。
高凤林参与过一系列航天重大工程,焊接过的火箭发动机占火箭发动机总数的近四成。攻克了长征五号的技术难题,为北斗导航、嫦娥探月、载人航天等国家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以及长征五号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做出了突出贡献。
所获荣誉: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道德模范、最美职工。
高凤林,男,1962年生,汉族,中共党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特种熔融焊接工,高级技师。在他的手中,焊枪是针,弧光是线,他追寻着焊光,在火箭发动机的“金缕玉衣”上焊出了一片天。他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特种熔融焊接工、火箭发动机焊接车间班组长,国家高级技师——高凤林。
说高凤林是“金手天焊”,不仅因为早期人们把比用金子还贵的氩气培养出来的焊工称为“金手”;还因为他焊接的对象十分金贵,是有火箭“心脏”之称的发动机;更因为他在火箭发动机焊接专业领域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金手天焊”是高凤林技艺高超,屡屡攻克焊接技术难关的写照,更是新时代航天高技能工人风采的体现。
一、矢志报国,航天事业练就焊接神技
刚迈出校门的高凤林,走进了人才济济的火箭发动机焊接车间氩弧焊组,跟随我国第一代氩弧焊工学习技艺。为了练好基本功,他吃饭时习惯拿筷子比划着焊接送丝的动作,喝水时习惯端着盛满水的缸子练稳定性,休息时举着铁块练耐力,更曾冒着高温观察铁水的流动规律。渐渐地,高凤林日益积攒的能量迸发出来。
上世纪90年代,为我国主力火箭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设计的新型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其大喷管的焊接曾一度成为研制瓶颈。全部焊缝长度近900米,管壁比一张纸还薄,焊枪停留0.1秒就有可能把管子烧穿或者焊漏,一旦出现烧穿和焊漏,不但大喷管面临报废,损失百万,而且影响火箭研制进度和发射日期。高凤林和同事经过不断摸索,凭借着高超的技艺攻克了烧穿和焊漏两大难关。然而,欧博官网焊接出的第一台大喷管X光检测显示,焊缝有200多处裂纹,大喷管将被判“死刑”。高凤林没有被吓倒,他从材料的性能、大喷管结构特点等展开分析排查。最终,在高层技术分析会上,他在众多技术专家的质疑声中大胆直言,是假裂纹!经过剖切试验,在200倍的显微镜下显示他的判断是正确的。就此,第一台大喷管被成功送上了试车台,这一新型号大推力发动机的成功应用,使我国火箭的运载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随着承担的急活、难活越来越多,高凤林挑起了更多的重担。在某型号引射筒的焊接攻关中,他大胆改进,使近一年半没有解决的难题得以解决,保证了近一亿产值的产品交付;国家某潜基重点型号临近发射的关键时刻,艇上发射系统出现故障。高凤林在型号总师的直接授意下,研究采用特殊技法,连夜排除了故障,保证了该型产品如期发射。
二、勇于创新,自我突破成就专家工人
高凤林在工作中敢闯敢试,坚持创新突破,将无数次“不可能”变为“可能”。某型号发动机组件,生产合格率仅为35%。型号需求半年时间要拿出大批量合格产品。该产品采用的是软钎焊加工,而高凤林的专业是熔焊,这是一次跨专业的攻关。高凤林从理论层面认清机理,在技术层面把握关键。他跑图书馆,浏览专业技术网站,千方百计搜寻国内外相关资料。每天,高凤林带领组员在20多平米的操作间进行试验,两个月里试验上百次,理清了两种材料的成因机理,并有针对性地从环境、温度、操作控制等方面反复改进,最终形成的加工工艺使该产品的合格率达到90%。
不断取得的成功没有让高凤林飘飘然,他反而越来越感到知识的可贵,认为操作工人应该用智慧武装头脑,更好地指导实操作业。离开学校8年后,高凤林重新走进校园,捧起课本,开始了长达4年艰苦的业余学习。白天穿梭于工作现场、训练场、课堂,晚上抱着两摞厚厚的书籍学习到3、4点钟,由于过度紧张和劳累,不到30岁的他头发一把把地往下掉。功夫不负有心人,高凤林先在技术比赛中取得了实操第一、理论第二的好成绩,不久又拿到了盼望多年的大学专科文凭,之后他又完成了从本科到研究生的学习。
“不仅会干,还要能写出来指导别人干”。高凤林一直这样要求自己。在操作难度很大的发动机喷管对接焊中,高凤林研究产品的特点,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了“反变形补偿法”进行变形控制,后来这一工艺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还主编了首部型号发动机焊接技术操作手册等行业规范,多次被指定参加相关航天标准的制定。自学、实践、总结、再实践的过程,让高凤林逐渐成为国内权威的焊接专家,成为大家眼中把深厚的理论与精湛的技艺完美结合的专家型工人。
2006年,由世界16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的反物质探测器项目,因为低温超导磁铁的制造难题陷入了困境。来自国际和国内两批技术专家提出的方案,都没能通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主导的国际联盟的评审。一筹莫展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打听到了高凤林,请他出手相助。高凤林到现场进行了基础性调研考证。他指出:按照传统的控制方法,之前的两个方案都已无可挑剔,但对这种特殊结构,却存在重大隐患。他陈述了自己的设计方案,并最终获得美国宇航局和国际联盟的认可。一位专家这样评价高凤林:“你既有深厚的理论,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你是两个维度看问题,看来高技能人才是大有用武之地!”
三、甘于奉献,埋头实干见证平凡伟大
航天产品的特殊性和风险性,决定了许多问题的解决都要在十分艰苦和危险的条件下进行。高凤林在焊接第一线甘于奉献、埋头苦干,在最需要的时刻迎难而上,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为了满足大容量、大吨位卫星的发射,我国建造了亚洲最大的全箭振动试验塔,其中振动大梁的焊接是关键,属于一级焊缝,而制作振动大梁的材料很特殊,焊接难度很大。为了满足振动大梁的焊接要求,高凤林要在高温下连续不断地操作。焊件表面温度达几百度,高凤林的双手被烤得发干,鼓起了一串串的水泡。为了按时保质完成任务,他咬牙坚持下来,最终焊出了合格的振动大梁。在后来载人航天工程实施期间,对振动大梁进行升级测试,结果表明大梁焊接质量良好,承载能力可由原来的360吨提高到420吨,能为我国运载火箭的研制继续服役。振动大梁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而高凤林的手上至今还有因严重烤伤留下的疤痕。
在长征五号的研制生产中,发动机在发射台试验过程中突然出现内壁泄漏。站在试车台上面对产品,身后就是几十米的山涧,高凤林临危不惧。因为特殊的环境,故障点无法观测,操作空间又非常狭小,高凤林就在只能勉强塞进一只手臂的情况下,运用高超技巧和特殊工艺艰难施焊,终于完成了这次“抢险”。
高凤林一直扎根在航天第一线从事火箭发动机的焊接工作,在航天产品发动机型号的重大攻关项目中攻克两百多项难关,他还积极贡献自己的才智,在钛合金自行车、大型真空炉、超薄大型波纹管等多个领域填补了技术空白,为国民经济创造价值。外资企业曾以高薪和解决住房等条件聘请,他不为所动;许多次可以提拔的机会,高凤林也都放弃了。他始终认为,他的根在焊接岗位上。
四、乐于育人,传道授业铺就桃李花香
一枝独秀不是春,高凤林除了自己是技能大师,他还有一个意义重大的工作,就是不断培养更多像他一样优秀的航天高技能人才。
在技术传承上,高凤林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积累的丰富经验传授给年轻人。他摸索总结出了一套人才培养和管理的方法,他所倡导的“师带徒”、“一带一”,所创造的“焊接”育人法,在实践中得到广泛认同和应用。先后培育出5名全国技术能手和1名中央企业技术能手。他受中组部、中宣部邀请进行“工匠精神”交流,参加全国总工会“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等,积极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2005年,高凤林所在的班组被中国国防邮电工会和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联合命名为“高凤林班组”,成为航天一院首个以劳模名字命名的班组。作为班组建设示范基地,高凤林班组在出模式、出成果、出人才、出经验方面充分发挥了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班组与航天系统内外30余个班组结对共建,开展多种交流和合作。通过技术合作解决航天发动机焊接研制等20多项重大科研课题。接待多期人社部全国优秀班组长培训班以及来自中国商飞、中国电科、首钢集团等近200多家兄弟单位的参访交流。班组在高凤林的带领下,凭借骄人的业绩相继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学习型优秀班组、全国安全生产示范班组、中央国有企业学习型红旗班组“标杆”等多项荣誉称号。201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高凤林班组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017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高凤林班组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