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105 发表于 2024-04-20 00:33
见证盛会 记录辉煌—党的十九大新闻宣传报道亮点扫描
新闻频道 来源:新华网 2017年10月27日 00:29
我要分享
原标题:
新华社北京10月26日电 题:见证盛会 记录辉煌——党的十九大新闻宣传报道亮点扫描
新华社记者 黄小希、崔静、朱基钗
10月25日,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采访十九大的中外记者见面。这是记者在采访拍摄。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
“这次来了很多记者朋友,许多是远道而来。大家对会议作了大量、充分的报道,引起了全世界广泛关注。”
25日,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用暖人心扉的开场白,向记者们表示衷心感谢。
党的十九大,是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国内外媒体高度关注,3000多名中外记者前来采访报道。
见证盛会,记录辉煌。广大新闻工作者以十九大报告为引领,全面准确宣传报告提出的新论断、新特点、新目标、新要求,客观公正反映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隆重热烈、亮点频现、创意纷呈的新闻报道,勾勒出中国共产党的时代风貌,展示了中国开放自信的姿态,激扬起当代中华儿女砥砺奋进的磅礴力量。
万众瞩目:中外媒体聚焦“十九大蓝图”
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这是记者在采访。新华社记者 陈建力 摄
10月1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的目光向这里汇聚。
在这个历史性时刻,亿万人民通过电视直播、门户网站、手机等各种渠道,关注党的十九大开幕盛况,关注作为中国共产党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的十九大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坚定有力的字句,标注时代方位、指明前进方向;“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温暖人心的话语,彰显中国共产党的胸怀与担当。
会场内,热烈的掌声不时响起。会场外,人们几乎可以在第一时间从各种终端看到图像、读到文字。从西部边陲到东海之滨,从田间地头到城市街巷,从工厂学校到营房哨所……隆重热烈的现场画面,动人心弦的时代强音,让举国上下涌动着巨大的关切、喜悦与憧憬。
放眼世界,在脸谱、YouTube等社交媒体平台同步推出的新华社有关十九大的直播报道,吸引全球网友大量点击。美国、南非、巴基斯坦、菲律宾等国网友留言表示,期待中国在十九大之后能给世界带来更多“红利”。
为了这个万众瞩目的伟大时刻,中央主要媒体以最强阵容、最优策划、最精干的采编队伍、最充分的技术保障,做好十九大开幕报道,通过现场直播、现场连线、现场解读、图文滚动播出等方式,对盛会实况进行了全渠道覆盖、全景式展现。
十九大开幕会结束不久,中外记者在人民大会堂里的报告发放处排起长长的队伍,领取十九大报告。不少人感慨,这样一份“金句”频出、“干货”满满的报告,做好解读报道必须“开足马力”。
党的十九大开幕以来,各地各级媒体高度聚焦十九大报告,纷纷发表社论、评论、特稿、专家访谈等重头文章,全方位、多维度报道十九大报告的丰富内容和创新理论,深入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
人民日报连续发表30余篇重要评论文章,深入解读十九大的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在头版开设“基层代表议报告”栏目,充分反映党代表对十九大报告的坚决拥护;
新华社“新华全媒头条”每天推出一篇“十九大特别报道”,围绕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安排、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五年探索之路等主题,采访党代表和专家学者,进行深入分析阐述;
中央电视台推出特别节目《十九大时光》,邀请权威专家对报告进行解读,并打通会内会外,通过实时景观镜头展示各地五年来的发展变化,“看发展、聊感受、共度十九大时光”……
这些分析精当、语言生动、把握到位、内容权威的报道,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掀起了学习十九大报告的热潮。参与十九大报道的新闻工作者们也表示,能够站在历史舞台前沿,亲身见证并报道这一历史性盛会,是我们的光荣与自豪,要在记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写下无愧于时代的精彩篇章。
跟随盛会的脚步,世界进入“北京时间”,全球媒体的聚光灯又一次对准中国。
据对39家国际主流媒体的不完全统计,18日零时至20日12时,这些媒体发表相关英文报道逾400篇。
报道数量上升的同时,国际媒体以更加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五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关注中国共产党为中国未来擘画的美好蓝图,解读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对世界的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
十九大开幕后,俄罗斯媒体涉华报道力度明显上升。今日俄罗斯通讯社、《俄罗斯报》《独立报》等媒体均发表评论文章,解读十九大报告,高度评价中国五年来的发展成就。英国《卫报》19日用两个整版报道十九大报告并配发评论。报道说,十九大报告传递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和中国未来前景的乐观判断,展示对中国在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自信。德国之声电台网站刊文说,十九大不只是一个普通的党内会议,更是一个具有全球影响的会议。
开放自信:世界观察中国的“十九大窗口”
24日,十九大胜利闭幕后,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北侧的“党代表通道”第三次迎来21位党代表与媒体见面。
为了给记者提供更多近距离接触代表、采访代表的机会,十九大新闻中心首次安排了“党代表通道”采访活动。在这条不足百米的通道上,60名党代表先后站在媒体的“长枪短炮”前,就各种热点问题,与记者面对面交流。
接受采访时,“自信”“信心”是党代表们回答中的“高频词”。自信,来自实实在在的成就,信心,来自对前进方向的明晰。
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印度籍记者巴科眼中,无论是中国共产党还是中国人民,有足够的理由对未来充满信心。
开放自信的姿态,不仅仅体现在“党代表通道”上,还充分展现在代表团媒体开放日现场。
10月18日下午至19日下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国家机关、中央金融系统、中央企业系统等34个代表团讨论向中外媒体开放,共吸引3200多人次境内外记者到现场采访。采访记者的总人次与十八大相比,同比增长约两成。
记者了解到,34个代表团均留出30分钟以上时间回答记者提问,不少代表团回答提问时间达1小时左右。记者们提出的180多个问题,都得到了回答。
除了人民大会堂,设在梅地亚宾馆的十九大新闻中心是记者们忙碌的另一个“战场”。
10月19日至23日,5天累计6场记者招待会、8场党代表集体采访,来自17个部门的19位负责人以及39位来自各领域的党代表应邀出席,回答记者提问。十九大新闻中心为记者备下的“新闻大餐”,不仅采访场次较以往有所增加,采访内容的高“含金量”也让媒体高度重视这些“超级公开课”,派出多路记者及时跟进。
大会开幕后的第二天,首场记者招待会在十九大新闻中心举行,邀请中纪委和中组部有关负责人回答记者提问。这是历次党代会中,中纪委有关负责人首次出席记者招待会。
记者们自然不会放过这样难得的机会。“一些高级领导干部被查处之前一直获得升迁,是否意味着监管还存在盲区或者漏洞?”“如何看待在全面从严治党态势下某些地方出现的‘辞职下海潮’?”……
面对一系列“热辣”“尖锐”的问题,两位负责人有问必答,应对自如。有外媒评价说,反腐工作和组织人事工作是海外媒体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十九大首场记者招待会就安排了这一主题,介绍的情况及对问题的回应“有料”“解渴”,令人惊喜。
直面问题,坦承作答。会议期间,在十九大新闻中心,这样的场景存在于每一场记者招待会和集体采访中。10月26日上午,一场专题新闻发布会如期举行。这次新闻发布会上,有关方面负责人解读十九大报告,并回答记者提问,以空前的开放姿态,向世界展现了更加成熟、更加自信的中国共产党形象。
在很多记者眼中,十九大新闻中心是“战场”,也是温暖的“记者之家”。首次设立融媒体访谈室,首次开设新闻中心微信公众号,首次开发境外记者报名注册审核系统和采访代表申请审核系统,准备了4万多份各种版本的资料图书,每天提供近1000份茶歇餐点……新闻中心的众多“第一次”以及热情周到的服务,引来外国记者赞叹:“中国热情地向世界敞开了客厅!”
前来中国采访十九大的境外记者,还收到了一份实地感受中国五年变化的“采访大礼包”。十九大新闻中心在会前和会中设计了以北京中轴线、基层党建、故宫、北京大兴机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为主题的一系列参观采访活动,不少线路的境外记者报名情况异常“火爆”。
不仅让外国人采访中国,一批身份特殊的外国人经由媒体报道,也进入了观众视线。他们是参与十九大报告译校工作的外籍语言专家。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邀请外籍专家参与党代会报告外文版译校工作。
“十九大邀请外籍人士参与工作报告的翻译和核校,是一种高度自信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毫无隐瞒、公开透明态度的体现。”阿拉伯文专家叶海亚说。
见证历史的难得经历,也让新华社外籍记者海伦·本特利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她说:“能够在人民大会堂亲身见证并记录中国进入新时代,这种感觉很奇妙。”和海伦·本特利一样,共有200多名来自中央媒体的外籍记者参加了十九大新闻报道。
3068名中外记者,其中港澳台记者和外国媒体记者1818人……十九大新闻报道堪称国际新闻界的盛会。作为历史记录者的记者们,通过“满负荷运转”的采访活动,感受中国共产党的开放与自信。一篇篇报道、一段段直播、一张张图片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渠道传向全球,为世界打开一扇了解真实中国的“窗户”。而一系列即将举行的国际性论坛和智库交流活动,也将进一步有效传播十九大声音,彰显这一历史性盛会的国际意义和世界影响。
守正出新:融合传播盛宴共品“十九大味道”
25日中午,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首次集体亮相。各大主流媒体的微博、微信、客户端第一时间推出这一重磅资讯,迅速在人们的手机“朋友圈”里“刷屏”。
有时效、有内涵、有“颜值”……十九大期间,中央及地方各主要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开设各类专栏、专刊,并充分运用MV、VR、360度全景等技术推出一系列融媒体产品,通过传统报道方式与新媒体传播手段的协同发力,增强宣传报道效果,拉近十九大这一历史性盛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
细分受众,百姓学报告可以“量身定做”——
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十九大思维导图》,将3万多字报告以一图呈现。新华网的360度交互场景H5产品《全息全景!身临其境看报告》推出后,当日全网点击量达1.1亿次。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融媒工作室推出的《十九大报告里的我》也颇具创意。在手机上点开这个产品,完成上传照片、填写相关身份信息等操作后,用户就能阅读到十九大报告与自身相关的内容。
“走心”的创意设计,引领公众同心齐“点赞”——
新华社全媒报道平台推出的微视频《领航》、系列微视频“我们的自信”,人民日报推出的微视频《中国的红色梦想》等回顾光辉历程,“点燃”爱国热情;《为新时代打CALL》《你的2050是啥样?新时代动感长卷告诉你》等融媒体产品坚定奋斗意志,展望美好未来;《人民大会堂的“十九大时光”》《盛会90秒》等策划以创新视角呈现盛会;“点赞十九大,中国强起来”等公益互动活动带动网友关注十九大、为十九大“点赞”……
截至10月25日,媒体在新浪微博共发起80多个与十九大相关的话题,总阅读量达175亿次,相关博文获得网友“点赞”35亿次。#十九大##领航中国##十九大时间#,成为会议期间网友阅读和讨论最多的三个话题。同时,媒体还在微博进行了超百场直播,总观看量超过1.2亿次,充分展现了十九大盛况。
“这些报道新颖、精彩、有趣,让人目不暇接。”“蛟龙”号潜航员唐嘉陵是一位党代表,也是一位“80后”,平时喜欢用手机浏览新闻。他说,新闻报道把党的方针政策宣传与社会关注点相结合、与读者的兴趣点相结合、与公众的利益点相结合,让人们更好地“走进”十九大。
采编出新出彩,真实记录历史,让主旋律更响亮。
通过广大媒体精心采制的新闻“盛宴”,人们不仅更好地观盛会、学报告,还真切地看到了各地群众自发祝贺十九大胜利召开的精神风貌,看到了简朴务实会风中展现的党风新气象,看到了更加开放自信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形象,充分认识到十九大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对世界都具有的重大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十九大召开前,各级各地媒体以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新闻报道,为大会的胜利召开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砥砺奋进的五年”主题宣传,全面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鼓舞人心、振奋精神。9月25日,“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亮相。一个月来,这场浓缩五年辉煌的展览,掀起公众观展与媒体采访的热潮。
7月至10月,《将改革进行到底》《法治中国》《大国外交》《巡视利剑》《强军》《辉煌中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七部大型电视专题片隆重推出。这些专题片不落窠臼、不落俗套、引人入胜,在传播党的声音、传播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思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盛会开幕进入“倒计时”阶段,“十九大时光”“十九大代表风采”专栏通过各类新闻终端,与公众见面。全国新闻战线派出多路记者奔赴大江南北,记录时代风貌,讲述代表风采。这些“接地气”“带露珠”的报道,用小切口折射大主题,镜头画面、字里行间洋溢着中华儿女对未来的憧憬与希冀。
报道入脑入心,纵情讴歌时代,让正能量更强劲。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在收听收看各类新闻报道后,纷纷通过网络留言等方式,抒发最真挚朴实的情感:“党的十九大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要事喜事。我为中国共产党打call,为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而骄傲自豪!”“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将是我的奋斗目标。对祖国的未来,我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