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当通欧博娱乐古今之变

阅读: 75 发表于 2024-05-16 07:15

 

教育研究当通古今之变
央视国际   2007年01月25日 07:31 来源:

  来源:中国教育报

  由于职业习惯,欧博娱乐笔者比较关注教育领域口号、名词的产生与流播,有时读书无意看到出处、源头,往往会心一笑。如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德要求,用的是北师大校训,是书写者启功先生对“师范”的解释,这句话脱胎于《世说新语》“文为世范,行为士则”,是东汉蔡邕为陈?写的碑文句子。又如“德育为先”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正确取向,而100年前康有为在他的《大同书》中早已指出:“蒙养之始,以德育为先。”“教之道,德为先”是中国人的一贯主张,“德”有新旧,“先”无真假,德育与教育的关联度永恒。可见中央制定教育方针十分审慎、酌古斟今。

  最近又留意教育与和谐社会的话题,翻阅《吕凤子文集》,读到一句“教合力建立谐和秩序,构成美的环境”,欧博allbet我联想1923年吕凤子在江苏省第六中学做“一把手”时,亲自拟订《学校章程》、《实施美育计划书》,艺术教育地位很高,校内有明代古钟、古树,教育氛围浓郁,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是这位教育家的终身研究命题。

  镇江有位德高望重的王骧先生,今年90多岁了,毕生从事教育工作,70年前他中师毕业后开始研究《小学法》、《小学社会课程标准》,当时各处都在提倡编纂乡土教材,实施乡土教育,20岁的王骧参与其中,最大的收获是为“日后治学启了先端”――撰写论文《乡土地理教学研究》,还编著《乡土教材研究》出版,认为“乡土地理教材应作乡土教材的中心”,提出“编纂乡土地理教材要目23个,其中6个属于学校所在地”。由于战乱频仍、民生凋敝,王骧的课改蓝图毁诸劫火,但他的论著精神对与今天课程改革中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研制不无借鉴。

  以上例子是教育近代化历程的几朵浪花,我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我们民族教育智慧是真实存在的,她不在遥远的过去,就在我们身旁,甚至已化作血液流淌在我们心中,关键是我们是否善于发现。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女作家赛珍珠有言:“想要懂得今天,就必须研究昨天”。教育是塑造灵魂、改造人性的工作,教育自有其不变的规律,恰如金庸的主张,“从人类的历史进程来看,不同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与形态都会转变,而人性、人的价值是不变的”。

  人的胚胎发育过程是整个生物进化史的缩影;我们的教育过程是人类教育史的重演,每一部教科书都是本学科发展史的浓缩。教育的历史是智慧的历史,是“教育科学的实验室”,它虽不能直接为教育的改革提供蓝图,但的确有很多成功典范可供学习,也有着很多的教训值得借鉴。也许历史并没有为我们提供现成的答案,但回顾过去蕴藏着无限的教育智慧,需要我们进行创造性的现代转化,从深层次上把民族文化传统、教育遗产与当代教育思想之间断了的“线”重新联系起来,使之有机结合。

  上海吕型伟先生说教育改革不能割断历史,否则要么是犯了“浮躁病”,要么是“无知”,他多次著文呼吁“要学点教育史”,肯定包括学科教育史、地方教育史,这是有针对性的真知灼见。在当代,某些西方国家正大肆推行文化霸权之际,我们不能无原则地歌颂传统,也不能随便拿未经研究的“古董”参与世界,而应该坚持民族教育传统,“从传统教育理论中继承和改造一些有生命力的教育话语”,萃取精华,增益智慧。

  教育研究的最高境界应当是通古今之变,能够鉴往知来、明变知常。

责编:唐昊

热点推荐

最新发布

友情链接